跳转到内容

三號坦克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三號戰車
Panzerkampfwagen III
現存的三號L型戰車(PzKpfw. III Ausf. L)
类型中型戰車
原产地 納粹德國
服役记录
服役期间1937-1945(德國)[1]
使用方 納粹德國 苏联
参与战争/衝突第二次世界大戰
生产历史
研发者戴姆勒·奔馳
MAN
亨舍爾[注 1]
研发日期1936[2]
单位成本96200帝國馬克 [3]
生产日期1937(A型)-1942[4][注 2]
制造数量5644輛[5]
衍生型型號一欄
基本规格 (若未注明,以下數據皆為三號E型之數據)
重量19.5 噸[6]
长度5.38米 17ft 8in [6]
宽度2.91米 9ft 7in [6]
高度2.59米 8ft [6]
操作人数5名[注 3][6]

装甲30mm[7]
主武器37mm KwK 36 L/45(A、B、C、D、E型、部分F、G型)[注 4][1]
50mm KwK 38 L/42(部分F、G、J型,H型)[8]
50mm KwK 39 L/60(部分J型、L型)[9]
75mm KwK 37 L/24(部分L型,M型,N型)[10]
副武器3挺MG34(A-H型)[注 5][1]
2挺MG34(G型以后)[注 6][11]
发动机邁巴赫HL108TR(A、B、C、D型)[1]
邁巴赫HL120TR V形12缸(E型以后)[8]
320匹(邁巴赫HL120TR)[8]
变速SRG 328-145型(E-G型)[8]
邁巴赫SSG77(H型)[12]
悬挂扭力桿懸吊[2]
作战范围200公里[6]
速度42公里/時[6]

三號戰車(德語:Panzerkampfwagen III),是一款德軍二戰中型戰車。最初因為了應付國際聯盟的檢查,該車最初被稱爲ZW[注 7]三號坦克擁有多種衍生及改進型,并由德軍在二戰中廣泛使用,其改進和衍生型號一直服役到二戰結束。

歷史

[编辑]

一次大戰結束後,德國被迫簽訂《凡爾賽條約》,其中協約國禁止其發展與生產坦克[13]:70,然而到了1920年代中期,德國軍方已體察到未來建立裝甲部隊的需求,故機動兵總司令部參謀海因茨·古德里安於1930年成立了一個工作組[14]:43。1934年1月,陸軍武器署提出了由三號與四號两種坦克搭配組成裝甲部隊,前者作為主力,而後者則定位為支援型戰車[15]:4。而“主力戰車”即由三號坦克來充當。為了應付調查,三號坦克最初被稱為Zugführerwagen[16][注 8]

1935年提出的對“主力坦克”設計要求中,坦克的重量要求在15噸上下,最大速度要能達到40km/h,并安裝1門37mm火炮。以古德里安為代表的一些指揮官認為安裝37mm火炮可能不足以對付未來盟軍的對手,因此,他們認為應該安裝一門50mm火炮。不過,兵器局認為使用37mm火炮可以借鑒已經比較成熟的技術從而使得火炮的穩定性和可靠性得到提高,而安裝50mm火炮不但會造成坦克重量的增加,而且會使得后勤保障的難度增加。最終,因為古德里安等人的堅持,雙方最終得到一個妥協的方案——安裝37mm火炮,但同時留出空間以方便以后安裝50mm火炮。[2]

在設計要求最終確定后,武器局很快向克虜伯萊茵金屬MAN戴姆勒·奔馳亨舍爾五家公司提出了設計要求,最終,戴姆勒·奔馳MAN亨舍爾三家公司各建造出一輛原型車出來。[2]在測試之后,德軍將三家公司各自的原型車的優點撮合在一起,制造出了更加出色的原型車。[2]

三號坦克在螺旋彈簧板狀彈簧扭力桿懸掛中選擇了扭力桿懸掛。這也使得它成為了世界上第一款使用扭力桿懸掛的坦克。扭力桿懸掛的優勢在於行程遠,壽命長,而且體積也小,并且可以減小車輛在複雜地形上行駛時產生的顛簸。使用扭力桿懸掛可以提高舒適性和瞄準時的穩定性。不過,其缺點在於保養,更換比較複雜,維修需要專門設備。[2]

在法國戰役中,三號坦克表現不錯,但是,其火力偏小的問題卻暴露出來(在作戰中德國人發現37mm火炮無法擊穿法軍的B1重型坦克S-35[17])在此之后,3號坦克就開始換裝50mm火炮,這使得三號坦克在之后很長時間內能保持其主力的位置。[2]

最初換裝的50mm L/42后來換裝為了威力更強的50mm L/60,但是這樣改進過的三號坦克在后期仍敵不過T-34坦克M4雪曼,因此,之后一部分三號坦克又換裝成了短管的75mm火炮用于步兵火力支援。因為其底盤可靠性較高,因此三號坦克擁有多種改進型以及衍生性,其中就包括了三號突擊炮[5]

性能

[编辑]

火力

[编辑]

較早期的三號坦克裝備的37mm坦克炮,與同時期的坦克相比并不落后(M2中型坦克同樣安裝37mm火炮,而BT-7安裝45mm火炮,S-35安裝47mm火炮,Mk.I/II巡航坦克則是40mm的2磅炮。)[18]但是在法國戰役中,37mm火炮卻被發現不敷所需,因此,法國戰役后,三號坦克開始換裝50mm火炮。之后,隨著裝甲更厚的坦克的出現,50mm火炮也不能滿足需要,而三號坦克也沒法裝備更強力的火炮,因此,三號坦克N型安裝的是短管75mm火炮,意味著三號坦克N型的任務變為了步兵支援或是進程支援。[11]

裝甲

[编辑]

三號坦克A-C型裝甲為15mm軋制裝甲,頂部、底部裝甲分別為10mm、5mm軋制裝甲。D-G型則換裝上了30mm軋制裝甲。H-M型還通過在前方和后方附上30-50mm裝甲的方法進一步加強防御。[11]

機動性

[编辑]

三號坦克延續了德軍坦克的高速理念,最大速度達到40公里/小時。[16]較早期的A-D型安裝一臺邁巴赫HL108TR V形16缸汽油機,而E型以后則換裝了動力更強的邁巴赫HL120TR V形12缸汽油機。H型以后的傳動裝置都換裝為6檔的邁巴赫SSG77。量產型的三號坦克因使用扭力桿懸掛,舒適性和瞄準時的穩定性得到提高。[12][1][8]

其它

[编辑]

早期生產的三號坦克都在尾部裝有煙霧產生器,可以通過扳下炮塔內的手柄來觸發。而后期的三號坦克在炮塔后部加裝了工具箱。[8]

缺陷

[编辑]

因為三號坦克的尾部采用多層裝甲,因此使得后來的三號坦克作戰效率下降,加之炮塔座圈尺寸太小無法安裝長身管的75mm火炮,導致了三號坦克退居二線的命運。[11][19]

生產

[编辑]
作戰中的三號坦克,攝于庫爾斯克,1943年7月

因為關于設計的爭論,使得三號坦克的服役向后推遲了兩年,讓最初僅打算用作訓練的一號坦克二號坦克在戰爭初期不得不投入作戰。在波蘭戰役爆發時,能投入作戰的三號坦克僅有98輛。直到法國戰役時才成為了主力。[2] 在豹式坦克投產后,三號坦克的生產也停了下來。最終,三號坦克一共生產了5644輛。一部分三號坦克的底盤在移除炮塔后,用于三號突擊炮的生產。[5]

作戰記錄

[编辑]
波蘭戰役中的三號坦克
庫爾斯克戰役中的三號坦克

三號坦克在波蘭戰役法國戰役北非戰役東線的戰鬥中都有使用。[20] 波蘭戰役爆發時,只有98輛極早期型的三號坦克(主要是D型)可以使用。因此,三號坦克在波蘭戰役中并未成為主力。[21][2]

一共有350輛三號坦克參與了法國戰役,儘管當時F型已經投入生產,但大部分的三號坦克安裝的還是無法有效擊穿對英法聯軍戰車裝甲的37mm火炮。儘管如此,三號坦克仍是當時德軍最好的坦克,而且性能遠遠超過了法國的R35。[20]

在東線時,因為東線戰場的路面條件普遍不佳,三號坦克的磨損常常比蘇聯坦克要嚴重許多。[22]因此,三號坦克相較於都裝備了76.2mm砲與較厚裝甲的KV系列和T-34坦克,就已經開始落伍。不過,因為當時蘇聯人裝備的主力坦克大多數還是BT坦克T-26,加之德軍良好的訓練和三號坦克優秀的人機工程學設計,在1941年,三號坦克的殲敵交換比一度達到了1:6。[注 9][20]而自1942年中期生產的型號(J型),在換裝50mm L/60火炮后,三號坦克可以在500m的距離上擊穿T-34的裝甲,但是仍然無法有效對抗KV坦克。因此,在庫爾斯克會戰以后,三號坦克就隨之退居二線,用於步兵火力支援與訓練等用途。其主力地位由四號坦克豹式坦克取代。[20]

型號

[编辑]

三號戰車A型

[编辑]

三號坦克的最初期型號。1937年由戴姆勒·奔馳公司生產了10輛。主要武器是一門37mm KwK L/46.5戰車炮,同時,還裝備了3挺MG34機槍。炮塔側面有一個側門,后方開了一個手槍孔。懸掛采用與T-34相同的螺旋彈簧懸掛;這種懸掛雖然可靠性高,而且易于維護,但是減震效果不佳。裝甲厚度為5mm-14.5mm。[1]

三號戰車B型

[编辑]

1937年生產了15輛。對駕駛艙進行了一些更新。使用板狀彈簧懸掛,提高了舒適性。有5輛被改造為三號突擊炮[23]

三號戰車C型

[编辑]

1937-38年間生產的型號。更新了傳動軸,鏈接兩組車輪的是半橢圓形的板狀彈簧,一共生產了15輛。[7]

三號戰車D型

[编辑]
三號D型

1938年生產了60輛,其中30輛是指揮型。油箱增加到3個,前方裝甲增加到30mm。[7]

三號戰車E型

[编辑]
三號E型

三號坦克的第一種正式量產型,使用扭力桿懸掛(以后的三號坦克均使用該懸掛)。正面和側面裝甲增強到了30mm,并重新設計了車身上的機槍支架。因為重量的增加,引擎改換為320匹邁巴赫HL120TR V12。變速器為10檔前進,4檔后退的SRG 328-145型。三號E型一共生產了96輛,一部分參加了波蘭戰役。[8]

三號戰車F型

[编辑]

從1939年10月開始生產,剎車進氣孔移到了底盤前方。最后生產的100輛安裝50mm KwK 38 L/42火炮。大多數三號F型參加了法國戰役。[8]

三號戰車G型

[编辑]

從1940年5月開始生產,因為法國戰役教訓,因此火炮采用50mm火炮,不過,仍有三分之一左右的三號G型安裝37mm火炮。因為駕駛艙視野比較窄,因此使用二片式駕駛員觀察窗。三號G型一共生產了450輛左右,除了炮塔以外基本上和F型沒有區別。[12]

一部分G型在送往北非戰場之前擴大了散熱器以期提高工作效率,從而適應當地炎熱的環境。[12]

三號戰車H型

[编辑]
現存的三號坦克H型

從1940年末開始生產,履帶加寬了40mm,使得履帶寬度變為400mm,并安裝了新式的減速裝置。因為扭力桿加大,舒適度得到進一步提高。變速器更換為更加可靠的邁巴赫 SSG77。車身正面增加了30mm軋制裝甲,炮塔后部也加厚了裝甲。H型全重為21.6噸。[24]

三號戰車J型

[编辑]

三號J型一共生產了2616輛,分為安裝50mm L/42和50mm L/60的兩種類型。前裝甲提高到50mm,側裝甲提高到32mm。J型一共生產了2616輛,是三號坦克產量最大的型號。[9]

三號戰車L型

[编辑]
非洲軍使用過的三號坦克

1942年7月投入生產,因為炮身過長,導致了重心前移,而且后坐力增加。因此,在炮的底座上安裝了卷盤式的平衡修正器。前部懸梁直徑增加了11mm,前部裝有20mm的附加裝甲板。后期生產的L型安裝上了四號戰車早期型安裝的 75mm L/24短管火炮。

非洲軍裝備的三號戰車L型安裝的燃油濾清器更大,發動機蓋變成1片,并在上面開有通風口。風扇檢修孔也進行了擴大。為了防止卷起沙塵,在尾部的排氣孔下方加裝了排氣孔。[10]

三號戰車M型

[编辑]

M型是L型的簡化版,從1942年開始生產。為提高生產效率,手槍孔、觀察孔均被取消。為了加強對巴祖卡等手持反坦克武器的防御力,在炮塔和側面安裝了額外的裝甲。三號M型可以渡過1.3m深的河川或沼澤。[25]

三號戰車N型

[编辑]

1942年7月,450辆三号坦克L型安装了由四號坦克F2型升级后遗留下来的7.5厘米KwK 37炮,被称为三号坦克N型,同樣被稱為三號突擊戰車。[19]鉴于前线反响良好,1943年2月又追加生产167辆。三号坦克N型使用改进后的三号L型炮塔[26],由于75mm KwK L/24重心靠前,因此取消了炮盾前20mm厚的附加装甲。1943年5月起,三号N型增加了侧裙甲[26]。三号坦克N型被广泛使用于北非戰場东线战场欧洲战场直到战争结束,通常在裝甲師中充當火力支援車輛的角色。[21]

三號戰車Fl型(噴火戰車)

[编辑]

三號戰車M型Flamm, 又稱三號戰車Fl型, 從1943年初開始以三號戰車M型為基礎改裝了100輛。主要用於東線戰場。其安裝的火焰噴射器射程達到70m,有效燃燒范圍則達到45m。同軸機槍并未拆除。由3名成員操作,全重23噸。[27]

三號突擊炮

[编辑]

使用三號坦克拆除炮塔的底盤制成的突擊炮,安裝了長身管火炮。原來設計用作步兵支援車, 但後來因為75mm火炮在戰場上意外地有效而充當了驅逐戰車的角色。三號突擊炮的生產成本遠低於德軍於1940年代生產的絕大多數坦克, 成本效益很高。因此, 德軍一直有生產三號突擊炮直到1945年戰事尾聲, 期間更有衍生出使用105mm熘彈炮的型號。[28]

三號突擊炮

其它型號

[编辑]
型號 說明
三號潛水戰車 本來是計劃登陸英國本土時使用,但是,德軍未能執行這一計劃。一部分三號潛水坦克在1941年用於渡過德庫河。[19]
三號掃雷戰車 拆除炮塔后改裝而成的掃雷戰車。[29]
三號炮兵觀測車 三號坦克改裝成的炮兵觀測車,多用於指揮自行火炮作戰。戰爭后期的改裝型甚至保留了主炮。[28]
三號工兵戰車 用木板代替炮塔而制成的工兵戰車。木板上通常安裝架橋裝置或者操作工具。[30]
三號裝甲回收車 拆除炮塔后,安裝了牽引工具制成的裝甲回收車。[31]
三號軌道車 在履帶下方加裝了軌道用車輪,便於在鐵軌上行走。主要用于防守東線的一些鐵路線。[31]
三號戰車指揮型 三號戰車的指揮型,各型號都有一部分是指揮型。[31]

實驗型號

[编辑]
  • VK2001(DB):1939年由戴姆勒·奔馳公司生產了兩輛,底盤使用了三號G型的底盤,炮塔則是三號H型的設計,全重22噸。因為德國對蘇宣戰,因此德軍決定撤銷了這款戰車的訂單。[24]

它國的使用

[编辑]

SU-76I

蘇軍使用繳獲的三號坦克(大部分是在斯大林格勒戰役中繳獲的)拆除炮塔后底盤制成的驅逐戰車,安裝T-34的76mm火炮。改裝工作由蘇聯的37號工廠在1943年進行。這種車輛被蘇軍命名為SU-76I,大約改裝了201輛。其戰鬥室前裝甲厚達35mm,底盤前裝甲厚達50mm,側裝甲厚達30mm。有趣的是,有一部分SU-76I又被德軍繳獲,成為了德軍的戰利品。[28][32][33]

SU-85I

預計使用同樣繳獲的三號坦克改裝,與SU-76I主要的差別在於改採用T-34/85使用的85mm火炮。不過由於該型火炮光是在T-34/85和KV-85上就供應不及,本設計最後未能正式量產。

T-III

蘇軍使用繳獲的三號坦克E及F型,少量繳獲的三號坦克被重新塗裝為蘇聯式樣後又投入戰場。

評價

[编辑]

三號坦克十分符合德軍早期的坦克設計哲學——十分重視機動性、裝甲與火力的平衡。[34]

從三號坦克的地位變化,足以證明二戰時坦克發展的迅速——三號坦克在戰爭初期是一款較為領先的坦克,而到了戰爭后期,儘管進行了改裝,但仍然變成了一款平庸的坦克。[5]

以三號坦克為代表的一批坦克[注 10]在早期雖然火力不夠強,但是都屬于高速且行程較大的坦克。[35]

注釋

[编辑]
  1. ^ 三家公司都提交了原型車,但是最終的原型車是融合了三家公司的優點而制成的。來源:《二戰德軍坦克圖解》P.73
  2. ^ 1942年后仍然利用以前的零部件生產了一些三號N型。 來源:《二戰德軍坦克圖解》P.89
  3. ^ 分別為:車長,炮手,裝填手,駕駛員,通信兵
  4. ^ 備彈120發
  5. ^ 一挺固定在底盤中,兩挺為同軸安放。備彈4425發
  6. ^ 一挺固定在底盤中,一挺為同軸安放。對比早期型減少了一挺同軸機槍。
  7. ^ ZW是排級指揮用車之意 來源:《二戰德軍坦克圖解》P.73
  8. ^ 排級指揮車之意,也可翻譯成排長用車。
  9. ^ 也就是說,德軍每損失1輛三號坦克,蘇軍就要付出6輛坦克的代價
  10. ^ 包括了一號,二號,三號,四號坦克

參考資料

[编辑]
  1. ^ 1.0 1.1 1.2 1.3 1.4 1.5 《二戰德軍坦克圖解》P.76
  2. ^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知兵堂. 二戰德軍坦克圖解. 臺灣: 知兵堂. 2012-12: 73. ISBN 978-986-89028-2-4. 
  3. ^ 存档副本. [2018-01-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8-29). 
  4. ^ 《戰略兵器世典歐洲WWII陸空軍篇》p.34
  5. ^ 5.0 5.1 5.2 5.3 《二戰德軍坦克圖解》P.74
  6. ^ 6.0 6.1 6.2 6.3 6.4 6.5 6.6 存档副本. [2015-01-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4-23). 
  7. ^ 7.0 7.1 7.2 《二戰德軍坦克圖解》P.78
  8. ^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二戰德軍坦克圖解》P.79
  9. ^ 9.0 9.1 《二戰德軍坦克圖解》P.85
  10. ^ 10.0 10.1 《二戰德軍坦克圖解》P.86
  11. ^ 11.0 11.1 11.2 11.3 二战十大坦克之:德国PZKPFW III坦克. [2014-01-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2-22). 
  12. ^ 12.0 12.1 12.2 12.3 《二戰德軍坦克圖解》P.80
  13. ^ Spielberger, Walter. PanzerKampfwagen IV. Berkshire: Profile Publications Ltd. 1972年4月. 
  14. ^ Walter Spielberger, Friedrich Wiener. Die deutschen Panzerkampfwagen III und IV mit ihren Abarten.. München: Lehmanns Verlag. 1968. 
  15. ^ Perrett, Bryan. German Light Panzers 1932-42. Oxford: Osprey. 1998. ISBN 1-855-32844-5. 
  16. ^ 16.0 16.1 德国三号坦克各种改型. [2014-01-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2-02). 
  17. ^ David Porter著 卡米柚子譯. 鋼鐵雄獅 西線盟軍坦克. TW: 楓書坊. : p27. ISBN 978-986-6326-28-8 (中文(繁體)). 
  18. ^ Zaloga, Steven J. and Hugh Johnson. M3 Lee/Grant Medium Tank 1941-45. Osprey Publishing, 2005. ISBN 978-1-84176-889-2 p.10
  19. ^ 19.0 19.1 19.2 《二戰德軍坦克圖解》P.89
  20. ^ 20.0 20.1 20.2 20.3 《Panzer III- GERMANY'S medium Tank》 P.20
  21. ^ 21.0 21.1 Museum, The. Tank Spotter's Guide. Osprey Publishing. 20 December 2011: 21–23 [2014-01-29]. ISBN 978-1-78096-22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6-27). 
  22. ^ Christer Jorgensen等著. 戰車戰. 知書房出版集團. : 89 [2014-01-29]. ISBN 978-957-8320-8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6-27). 
  23. ^ 《二戰德軍坦克圖解》P.77
  24. ^ 24.0 24.1 《二戰德軍坦克圖解》P.81
  25. ^ 《二戰德軍坦克圖解》P.88
  26. ^ 26.0 26.1 Thomas, Hilary, Jentz, Doyle. Panzerkampfwagen III (7.5cm Kw.K. L.24) Ausfuehrung N. PANZER TRACTS No.3-3 Panzerkampfwagen III : Ausf. J, L, M, und N, development and production from 1941 to 1943. Boyds, MD: Panzer Tracts. 2009-01-01: 74. ISBN 9780981538242. OCLC 775659679. 
  27. ^ 《二戰德軍坦克圖解》P.93
  28. ^ 28.0 28.1 28.2 《二戰德軍坦克圖解》P.99
  29. ^ 《二戰德軍坦克圖解》P.94
  30. ^ 《二戰德軍坦克圖解》P.96
  31. ^ 31.0 31.1 31.2 《二戰德軍坦克圖解》P.97
  32. ^ Bob Carruthers. Panzer III- gERMANY'S medium Tank. Coda Books Ltd. : 19 [2014-01-29]. ISBN 978-1-78158-103-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6-27). 
  33. ^ Zaloga, Steven J., James Grandsen. Soviet Tanks and Combat Vehicles of World War Two. Arms and Armour Press. 1984: 180. ISBN 0-85368-606-8. 
  34. ^ 喬丹(英). 阿登反擊戰:第一個24小時. : 108–109. ISBN 978-7802250642. 
  35. ^ 《戰略兵器世典歐洲WWII陸空軍篇》p.86


外部連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