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渠
義渠 | |
---|---|
地位 | 周朝诸侯国 |
政府 | 封地 |
• 始封此國者 | 不明 |
• 爵位 | 不明 |
• 姓 | 義渠 |
• 始祖 | 不明 |
分封 | |
• 创始 | 商朝末年(約前720年) |
• 灭亡 | 秦昭王三十五年(前272年) |
• 灭亡原因 | 被秦國吞并 |
史书记载 | 《战国策》 《墨子·节葬下》 |
義渠(上古漢語擬音:ŋaih-ga,約前720年—前272年),又稱儀渠、戎,古代西戎國家,活躍於今泾水北部至河套地区。在殷商末年形成國家,逐步定居。至戰國時代,佔有今天的陝西省北部、甘肅省北部和寧夏等地,傳統上將他們列為西戎之一。與秦國形成對抗關係,最後被秦國所滅。義渠人之後分別融入秦漢與匈奴之中。
起源
[编辑]義渠起源不詳。按照《竹书纪年》記載,義渠在商朝末年时已經出現,周公季历在武乙三十年(约公元前1118年)时奉命攻打義渠得胜[1][2][3]。
历史
[编辑]《史记》记载中“義渠”最早的出现时间是在战国初年秦厉公时,当时義渠前来秦国进贡。其后義渠逐渐定居下来,吞并周边部落,强大起来,与秦国发生冲突(“義渠之戎筑城郭以自守,而秦稍蚕食”[4])。
公元前651年,义渠收留晋国人由余,并派遣其作为使臣出使秦国以缓和两国关系。但由余至秦国后被离间计所策反。秦穆公三十七年(前623年),秦国在由余的谋略帮助下入侵西戎诸国,而后義渠一度臣服于秦国[5][2][3]。
秦厉公三十三年(前444年),秦国入侵义渠,俘虏了其国王并将其挟回秦国[6][7][3]。
秦躁公十三年(前430年),義渠入侵秦国,军队一度抵达渭河。
兴衰
[编辑]秦伯駟七年(前331年),義渠发生内乱,秦国以帮助平乱为名乘机出兵,義渠开始衰落。十一年(前327年),義渠向秦国称臣,秦国建立義渠县。但是義渠新王位定之后,并不甘心臣服秦国,前往中原访问魏国,寻求共同反对秦国的机会(《战国策·義渠君之魏》。
秦伯駟后元七年(前318年),楚国、魏国、韩国、齐国、赵国、燕国六国合力攻秦,義渠乘机起兵,击败秦军“于李帛之下”(《史记》、《战国策》)。
灭亡
[编辑]義渠的滅亡有二說:一說秦国在击败六国联军後,回师攻打義渠,在前314年,夺取其二十五城。秦武王元年(前310年),義渠乘丧谋叛,被秦军再次击败。武王死后,秦昭王年幼继位,秦国一度内乱,義渠乘机重新崛起。義渠王與秦昭王之母宣太后私通,生下二子。秦昭王三十五年(前272年),宣太后诱杀義渠王于甘泉宫。秦国随即出兵灭義渠,将義渠逐出黄河以南地区,在其地设置了陇西、北地、上郡三郡,并在边境开始修建长城[8]。
另一說在秦惠王时代,義渠国打败了秦国。秦昭王为了报仇,用欺诈手段杀了義渠王,并且发动军队攻打義渠国,实际上義渠国已经灭亡。(见《战国策“范雎说秦王”》)范睢至秦,王庭迎,谓范睢曰:「寡人宜以身受令久矣。今者義渠之事急,寡人日自请太后。今義渠之事已,寡人乃得以身受命。躬窃闵然不敏,敬执宾主之礼。」秦王当时很想攻击義渠。宣太后攻打義渠,只是消灭残部。
秦漢時代
[编辑]在匈奴興起後,部份義渠人加入匈奴。隨著漢朝勢力擴大,部份義渠人又由匈奴轉而歸附漢朝,如公孫昆邪家族。
文化
[编辑]義渠族人最重要的民俗特征是火葬(《墨子·节葬下》),另外,亦盛行娶后母为妻(烝報制),即是妻其後母等习俗。
北迁
[编辑]義渠国在灭亡后,其民眾北迁,后人多有亡入匈奴者,为匈奴大姓。中華人民共和國學者林梅村等人主张匈奴中的休屠、昆邪二部,即為義渠的后裔。
現代考證
[编辑]後漢書在西羌傳記載義渠。中華民國學者劉文起[9]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學者冉光榮等人[10]、黃烈[11]等,皆主張義渠人為羌族。关于义渠一名,兰州大学教授、甘肃省原地方志办公室编审薛方昱研究认为,其疑为古羌语,意为“四水”,即四条河水相汇的地方。义渠一词在藏语中,“义”对音为数词“四”,“渠”是名词“水”,合为“四水”之意。今宁县城庙咀坪,恰有马莲河、城北河、九龙川、水磨沟四条水相汇,证明义渠一词在古羌语中的“四水”之意,同时这一古羌语地名恰恰证实了义渠国是古羌族的一支。[12]
中華民國學者岑仲勉根據語言學及火葬習俗等,考證他們可能是吐火羅族的分支,起源於印度,移往新疆,在春秋時代移居到隴西居住[13]。中華人民共和國學者林梅村,根據吐火羅語中的「義渠」為馬,認為商朝甲骨文中的馬方即為義渠。義渠與緄夷皆為吐火羅人的分支。
林澐指出,先秦戎狄部落是由先秦華夏人群分裂出來的一支,而在體質人類學上,戎狄屬於蒙古人種東亞型,與蒙古人種北亞型的匈奴等遊牧民族分屬不同的族群,兩者不可混為一談[14][15]。
注释
[编辑]- ^ 《今本竹書紀年》載:「(武乙)三十年周師伐義渠乃獲其君以歸。」,台北:藝文印書館,1974年,頁80。
- ^ 2.0 2.1 义渠国的兴衰-中国社会科学网. cssn.cn. [2024-11-16].
- ^ 3.0 3.1 3.2 最后的戎国:芈月委身的义渠王是何方神圣? - 新湖南. m.voc.com.cn. [2024-11-16].
- ^ 司馬遷. 匈奴列傳. 史記. [-61].
- ^ 司马迁. 史记 秦本纪.
三十七年,秦用由余谋伐戎王,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
- ^ 史记·秦本纪.
(秦厉公)三十三年,伐义渠,虏其王。
- ^ 甘肃古代民族. 甘肃经济信息网.
- ^ 《史記》〈匈奴列傳〉:「秦昭王時,義渠戎王與宣太后亂,有二子。宣太后詐而殺義渠戎王於甘泉,遂起兵伐殘義渠。於是秦有隴西、北地、上郡,筑長城以拒胡。」
- ^ 劉文起《王符〈潛夫論〉所反映之東漢情勢》,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5年出版
- ^ 冉光榮、李紹明、周錫銀等著《羌族史》,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5年出版。
- ^ 黃烈《中國古代民族史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出版。
- ^ 在庆阳宁县揭开义渠国城址之谜
- ^ 陳槃,《不見于春秋大事表之春秋方國稿》,第一冊,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專刊之五十九,頁72-76。
- ^ 《农业类型的演变与戎狄族群的兴起》指出「晚商以前北方地区皆为华夏族群的活动地域,所谓『戎狄』族群应当是下一历史阶段里从华夏族群中分裂出去的一部分,因此,华夏与戎狄在血缘上本亦同源。」
- ^ 林沄《夏至戰國中國北方長城地帶遊牧文化帶的形成過程》指出「司馬遷的匈奴列傳是綜合了大量先秦時代有關北方長城地帶的文獻記載寫成的,有整理和保存重要史料方面功不可沒。但是,他和当時許多漢族的知識分子一樣,認為先秦文獻中活躍在北方長城地帶的戎狄,與秦汉時的匈奴、東胡等遊牧民族屬於同一族群。從而造成了兩個相互关連的歷史誤解:一、先秦的戎狄就是秦漢時的匈奴、東胡的前身,二、北方長城地帶自古以来被遊牧民族占居,後來才被中原農業居民向北方的拓展而逐步排擠到更北的地區。…… 結合環境學和體質人类學的研究,可以看出,先秦文獻中的戎、狄,和戰國才活躍在北方長城地帶的東胡、匈奴並非同一族群。北方長城地帶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基本上是農業地帶,它之變為遊牧人往来馳騁的地帶,是文化、生態環境、族群等變動的因素交互作用下形成的一個复雜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