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尔·威廉·斐迪南 (不伦瑞克-沃尔芬比特尔)
卡尔·威廉·斐迪南 | |
---|---|
布伦瑞克-沃尔芬比特尔亲王 | |
在位 | 1780年3月26日 — 1806年11月10日 (26年229天) |
前任 | 卡尔一世 |
继任 | 腓特烈·威廉 |
全名
Karl Wilhelm Ferdinand | |
出生 | (1735-10-09)1735年10月9日 沃尔芬比特尔 |
逝世 | 1806年11月10日(1806岁—11—10)(71岁) |
贵族 | 韦尔夫家族 |
配偶 | 大不列颠的奥古斯塔 |
父亲 | 卡尔一世 |
母亲 | 普鲁士的菲律宾·夏洛特 |
卡尔·威廉·斐迪南,布伦瑞克-吕讷堡公爵,布伦瑞克-沃尔芬比特尔-贝芬亲王(英语:Charles II William Ferdinand, Duke of Brunswick-Lüneburg, Prince of Brunswick-Wolfenbuettel-Bevern,德语:Karl II. Wilhelm Ferdinand, Herzog zu Braunschweig-Lüneburg, Fürst von Braunschweig-Wolfenbüttel-Bevern,1735年10月9日—1806年11月10日),普鲁士陆军元帅,布伦瑞克-吕讷堡公爵。18世纪中期现代战争中他是一个公认的大师,也是一个有知识教养且仁厚的开明专制君主,接近腓特烈大帝那样的模范君主。他也是数学家卡尔·高斯的主要赞助人。
生平
[编辑]出生于德国沃尔芬比特尔(Wolfenbüttel)。从1780年起,他是不伦瑞克-吕讷堡公爵到逝世。他巨大的军事名声,首先得自于七年战争,特别是1757年的哈斯滕贝克之战;1787年他以普鲁士陆军元帅的身分,接受普王腓特烈·威廉二世的指令,率领二万普军到荷兰共和国镇压当时反对荷兰省督威廉五世的普遍骚乱。兵锋所至,荷兰暴乱迎刃而解,他的军事行动几乎没有流血,堪称迅速、确实而完美,在当时人的眼中被视为完美的统帅典范。
他在法国大革命前期曾领导反法的普、奥联军,在1792年7月25日发表布伦瑞克宣言,威胁如果任何法国王室的成员受到任何伤害,法国平民将因此受到严厉的报复(虽然宣言由军中的孔代亲王主笔,但签名同意的不伦瑞克仍被视为负责对象)。结果这项宣言激怒了法国市民(无套裤汉为主力),反倒加剧了人民的革命热情。
巴黎市民在8月10日攻占国王住宅杜伊勒里宫,拘禁了国王路易十六与王后,推翻立宪派的统治。九月二十日的瓦尔密战役中,普奥联军被法国革命军成功击退,之后不伦瑞克带著普鲁士军快速撤离法国。
他在1793年率领普军,抵抗入侵德意志西境的法军,在经过长期围困之后,收复了美因兹。1794年,他因为抗议普王腓特烈·威廉二世对军事的过度干预,向国王请辞获准。他在1806年第四次反法同盟时,回到军队,并在同年的耶拿战役身负重伤,于战败后伤重不治。他的遗体最终在1819年11月六日安置于布伦瑞克大教堂。
家族
[编辑]1764年,卡尔·威廉·斐迪南与英国国王乔治三世的姊姊奥古斯塔结婚,两人共有4子3女:
- 奥古斯塔(1764年—1788年)
- 卡尔(英语:Karl Georg August, Hereditary Prince of Brunswick-Wolfenbüttel)(1766年—1806年)
- 卡罗琳(1768年—1821年),英国王后
- 格奥尔格·威廉·克里斯蒂安(1769年—1811年)
- 奥古斯特(1770年—1822年)
- 腓特烈·威廉(1771年—1815年),不伦瑞克-沃尔芬比特尔亲王
- 爱蜜莉(1772年—1773年),夭折
卡尔·威廉·斐迪南 (不伦瑞克-沃尔芬比特尔) 出生于:1735年10月9日逝世于:1806年11月10日
| ||
---|---|---|
统治者头衔 | ||
前任者: 卡尔一世 |
不伦瑞克-贝沃恩公爵 1780年3月26日 — 1806年11月10日 |
继任者: 腓特烈·威廉 |
来源
[编辑]本条目包含来自公有领域出版物的文本: Chisholm, Hugh (编).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第11版).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11.
交战国 |
| ||||||||||||||||||||||||
---|---|---|---|---|---|---|---|---|---|---|---|---|---|---|---|---|---|---|---|---|---|---|---|---|---|
主要战斗 |
| ||||||||||||||||||||||||
军事将领、 政治领袖 |
| ||||||||||||||||||||||||
相关资讯 |
| ||||||||||||||||||||||||
- 含有英语的条目
- 含有德语的条目
- 引用自1911年大英百科全书而缺少条目参数的维基百科条目
- 含有1911年版大英百科全书内容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FAST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ISNI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VIAF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WorldCat实体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BNF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BNFdata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GND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ICCU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LCCN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NKC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NLG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NTA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PLWABN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VcBA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DTBIO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RISM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SUDOC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