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爾·威廉·斐迪南 (不倫瑞克-沃爾芬比特爾)
卡爾·威廉·斐迪南 | |
---|---|
布倫瑞克-沃爾芬比特爾親王 | |
在位 | 1780年3月26日 — 1806年11月10日 (26年229天) |
前任 | 卡爾一世 |
繼任 | 腓特烈·威廉 |
全名
Karl Wilhelm Ferdinand | |
出生 | (1735-10-09)1735年10月9日 沃爾芬比特爾 |
逝世 | 1806年11月10日(1806歲—11—10)(71歲) |
貴族 | 韋爾夫家族 |
配偶 | 大不列顛的奧古斯塔 |
父親 | 卡爾一世 |
母親 | 普魯士的菲律賓·夏洛特 |
卡爾·威廉·斐迪南,布倫瑞克-呂訥堡公爵,布倫瑞克-沃爾芬比特爾-貝芬親王(英語:Charles II William Ferdinand, Duke of Brunswick-Lüneburg, Prince of Brunswick-Wolfenbuettel-Bevern,德語:Karl II. Wilhelm Ferdinand, Herzog zu Braunschweig-Lüneburg, Fürst von Braunschweig-Wolfenbüttel-Bevern,1735年10月9日—1806年11月10日),普魯士陸軍元帥,布倫瑞克-呂訥堡公爵。18世紀中期現代戰爭中他是一個公認的大師,也是一個有知識教養且仁厚的開明專制君主,接近腓特烈大帝那樣的模範君主。他也是數學家卡爾·高斯的主要贊助人。
生平
[編輯]出生於德國沃爾芬比特爾(Wolfenbüttel)。從1780年起,他是不倫瑞克-呂訥堡公爵到逝世。他巨大的軍事名聲,首先得自於七年戰爭,特別是1757年的哈斯滕貝克之戰;1787年他以普魯士陸軍元帥的身分,接受普王腓特烈·威廉二世的指令,率領二萬普軍到荷蘭共和國鎮壓當時反對荷蘭省督威廉五世的普遍騷亂。兵鋒所至,荷蘭暴亂迎刃而解,他的軍事行動幾乎沒有流血,堪稱迅速、確實而完美,在當時人的眼中被視為完美的統帥典範。
他在法國大革命前期曾領導反法的普、奧聯軍,在1792年7月25日發表布倫瑞克宣言,威脅如果任何法國王室的成員受到任何傷害,法國平民將因此受到嚴厲的報復(雖然宣言由軍中的孔代親王主筆,但簽名同意的不倫瑞克仍被視為負責對象)。結果這項宣言激怒了法國市民(無套褲漢為主力),反倒加劇了人民的革命熱情。
巴黎市民在8月10日攻佔國王住宅杜伊勒里宮,拘禁了國王路易十六與王后,推翻立憲派的統治。九月二十日的瓦爾密戰役中,普奧聯軍被法國革命軍成功擊退,之後不倫瑞克帶着普魯士軍快速撤離法國。
他在1793年率領普軍,抵抗入侵德意志西境的法軍,在經過長期圍困之後,收復了美因茲。1794年,他因為抗議普王腓特烈·威廉二世對軍事的過度干預,向國王請辭獲准。他在1806年第四次反法同盟時,回到軍隊,並在同年的耶拿戰役身負重傷,於戰敗後傷重不治。他的遺體最終在1819年11月六日安置於布倫瑞克大教堂。
家族
[編輯]1764年,卡爾·威廉·斐迪南與英國國王喬治三世的姊姊奧古斯塔結婚,兩人共有4子3女:
- 奧古斯塔(1764年—1788年)
- 卡爾(英語:Karl Georg August, Hereditary Prince of Brunswick-Wolfenbüttel)(1766年—1806年)
- 卡羅琳(1768年—1821年),英國王后
- 格奧爾格·威廉·克里斯蒂安(1769年—1811年)
- 奧古斯特(1770年—1822年)
- 腓特烈·威廉(1771年—1815年),不倫瑞克-沃爾芬比特爾親王
- 愛蜜莉(1772年—1773年),夭折
卡爾·威廉·斐迪南 (不倫瑞克-沃爾芬比特爾) 出生於:1735年10月9日逝世於:1806年11月10日
| ||
---|---|---|
統治者頭銜 | ||
前任者: 卡爾一世 |
不倫瑞克-貝沃恩公爵 1780年3月26日 — 1806年11月10日 |
繼任者: 腓特烈·威廉 |
來源
[編輯]本條目包含來自公有領域出版物的文本: Chisholm, Hugh (編).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第11版).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11.
交戰國 |
| ||||||||||||||||||||||||
---|---|---|---|---|---|---|---|---|---|---|---|---|---|---|---|---|---|---|---|---|---|---|---|---|---|
主要戰鬥 |
| ||||||||||||||||||||||||
軍事將領、 政治領袖 |
| ||||||||||||||||||||||||
相關資訊 |
| ||||||||||||||||||||||||
- 含有英語的條目
- 含有德語的條目
- 引用自1911年大英百科全書而缺少條目參數的維基百科條目
- 含有1911年版大英百科全書內容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FAST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ISNI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VIAF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WorldCat實體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BNF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BNFdata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GND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ICCU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LCCN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NKC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NLG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NTA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PLWABN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VcBA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DTBIO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RISM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SUDOC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