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寧都縣

座標26°28′N 116°01′E / 26.467°N 116.017°E / 26.467; 116.017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寧都縣
寧都縣在江西省的位置
寧都縣在江西省的位置
坐標:26°28′N 116°01′E / 26.467°N 116.017°E / 26.467; 116.017
國家 中華人民共和國
隸屬行政區江西省贛州市
定名西晉太康元年(280年)
語源安寧之地
面積
 • 4,053.16 平方公里(1,564.93 平方英里)
人口2020年[1]
 • 常住702,394人
 • 密度173人/平方公里(449人/平方英里)
 • 縣城18
 • 城鎮344,965人
語言
 • 母語方言客家話 - 寧都話
時區北京時間UTC+8
郵政編碼342800
車輛號牌贛B
行政區劃代碼360730
本地生產總值(2012年)¥102億
網站寧都縣人民政府
數據來源:[2]

寧都縣中國江西省東南部、貢水支流梅江上游,是贛州市下轄的一個,位於贛州市北部,總面積4053平方公里,是原中央蘇區核心縣,縣政府駐梅江鎮崇文路。

歷史沿革

[編輯]

東吳嘉禾五年(236年),析雩都縣陽都縣,為寧都建縣之始。西晉太康元年(280年),改陽都為寧都

南朝·大明五年(461年),析寧都置虔化縣

開皇九年(589年)虔化併入寧都。開皇十三年,陂陽縣併入寧都縣。開皇十八年,改寧都為虔化。

南唐保大十一年(953年),析虔化置石城縣

元貞元年(1295年),升寧都縣為州。洪武二年(1369年)復改為縣,屬贛州府。乾隆十九年(1754年),升寧都縣為直隸州。

民國初直屬於省,後屬贛南道。[3]

1929年後,寧都為中央蘇區屬縣。1931年9月,寧都縣分為寧都、彭湃兩縣。

1931年12月14日,國民革命軍二十六路軍將領趙博生等發動寧都暴動,並加入中國工農紅軍[4]

1932年2月,寧都、彭湃兩縣合併復名寧都。1933年1月13日,為紀念趙博生,寧都縣改為博生縣。同年7月又分為博生、洛口、長勝三縣。

1934年10月14日,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後紅軍開始長征,三縣復為寧都縣,又回到國民政府治下[5]

1939年,日軍侵佔南昌,江西省政府南遷至泰和,1945年1月省政府再遷寧都,直至同年8月日本投降才回遷南昌。

1949年8月27日,中國人民解放軍佔領寧都縣城,29日成立寧都縣人民政府。此後江西省成立寧都分區,後改稱寧都專區。1952年8月29日,寧都專區撤銷,併入贛州專區。1999年7月贛州撤地設市,寧都成為地級贛州市轄縣至今。[3]

潰壩決堤

[編輯]

2020年中國南方水災期間,6月2日至6日,寧都縣肖田鄉美佳山村長羅水電站水庫潰壩決堤,2人溺亡,292戶受災,多畝農田被淹。[6]

地理

[編輯]

寧都縣位於江西省東南隅,北緯26°05'18″至27°08'13″,東經115°40'20″至116°17'15″之間。縣境呈南北向狹長帶狀,南北最長117公里,東西最寬61公里。[7]

地形

[編輯]

境內屬贛南丘陵地帶,山地、丘陵面積佔全境80%以上。東部屬武夷山余脈,西北部系雩山山脈,而中部則有梅江沖積平原縱貫南北,縣城梅江鎮即坐落其中。整體地勢由北向南逐漸降低,海拔最高1454.9米,最低134米。[7]

水系

[編輯]

全境屬贛江水系,梅江及其主要支流琴江是境內的主要河流。北部建有大型水庫團結水庫

氣候

[編輯]

寧都地處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氣候濕潤,雨水豐沛,年降水量在1500至1700毫米之間,年平均氣溫在14至19℃之間。

行政區劃

[編輯]

寧都縣下轄12個、12個[8]

梅江鎮、​青塘鎮、​長勝鎮、​黃陂鎮、​固村鎮、​賴村鎮、​石上鎮、​東山壩鎮、​洛口鎮、​小布鎮、​黃石鎮、​田頭鎮、​竹笮鄉、​對坊鄉、​固厚鄉、​田埠鄉、​會同鄉、​湛田鄉、​安福鄉、​東韶鄉、​肖田鄉、​釣峰鄉、​大沽鄉、​蔡江鄉和寧都縣水東工業園。

人口

[編輯]

2020年末,寧都縣戶籍人口835916人,比上年減少10249人。其中:男性442629人,女性393287人。

交通

[編輯]

寧都地處贛閩交際之地,自古就是交通要道。 有 236國道 319國道 356國道,昌廈一級公路,G35 濟廣高速公路G72 泉南高速公路。以及正在修建昌寧高速公路,規劃建設寧都到安遠高速和廣昌到吉安高速。

文化

[編輯]

客家文化

[編輯]

寧都是早期的客家人聚居地,客家人佔總人口的98%以上,全縣4500多個村莊,由「老客」始建和擴建的達3700多個,佔82%。有「中國客家民俗文化之鄉」之稱,有本地特色的寧都採茶戲,寧都道情等,保留傳統的民俗客家儺戲,橋綁燈,竹篙火龍等。[9]

教育

[編輯]

古代教育

[編輯]

寧都自古崇教興學,文風昌盛,有「文鄉詩國」之美譽。

古代教育主要倚靠官府與民間力量舉辦,官方教育機構為州學縣學以及各級書院,民間則以姓氏宗族辦學、坊堡聯村辦學、名儒設館辦學三大力量為主,相互補充,構成初步教育體系。而因歷代制度有別,兩大力量在不同時期各有側重。 西晉豫章太守范寧在江西首開廢除「學在官府」之例,至唐代初年,寧都私塾已成規模。自唐以降,形成縣學、書院、私塾、義塾結合的教育體系。

私塾在寧都教育中佔據重要地位。清末新政取消科舉,實行新學,縣學、書院均停辦儒學,惟私塾不為所動。中華民國推行「國民教育實施方案」欲取締私塾,但也無疾而終。乃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1950年,私塾仍被准許以「舊瓶裝新酒」的形式存在。1958年大躍進後,公辦村小普及,私塾才退出歷史舞台。

自宋至清,寧都考中狀元2人,探花1人,進士125人,舉人413人,載入史冊的文臣武將「均居南贛之首」。[9]

現代教育

[編輯]

風景名勝

[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
  1. ^ 國務院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 中国人口普查分县资料—2020. 北京市: 中國統計出版社. 2022-07. ISBN 978-7-5037-9772-9. Wikidata Q130368174 (中文). 
  2. ^ 2009年政府工作报告. 寧都縣人民政府. [2009-09-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7-27) (中文(中國大陸)). 
  3. ^ 3.0 3.1 县情简介-历史沿革. 寧都縣人民政府. [2009-09-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3-31) (中文(中國大陸)). 
  4. ^ 盘点:人民军队中各个时期的国民党起义军. 人民網. [2009-09-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8-02) (中文(中國大陸)). 
  5. ^ 长征经过. 人民網. [2009-09-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5-31) (中文(中國大陸)). 
  6. ^ 赣州暴雨!水库决堤、2人遇难!强降雨还将持续. [2020-07-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7-13) (中文(中國大陸)). 
  7. ^ 7.0 7.1 (宁都县)地理位置. 寧都縣人民政府. [2009-09-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1-13) (中文(中國大陸)). 
  8. ^ 2023年宁都县统计用区划代码和城乡划分代码.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 2023-06-30 (中文(中國大陸)). 
  9. ^ 9.0 9.1 賴啟華. 早期客家摇篮:宁都. 香港: 中華國際出版社. 2000 [2009-09-29]. ISBN 962-8381-4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6-17) (中文(中國大陸)).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