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科學
科學主題首頁
歡迎來到科學主題首頁!科學是研究自然現象的學問,能夠對於自然現象給出可供重複驗證的解釋與預測。科學家研究科學時,必須符合科學方法,即對自然現象的研究必須建立於收集可觀察、可經驗、可量度的證據,並且合乎明確的邏輯推理原則。另一種比較老舊,很接近的涵義表明,科學是所有可信賴、合乎邏輯與理性的知識。
從古典時代以來,科學就與哲學密切連結。近代時期,在英語,科學與哲學這兩個術語有時可以交換使用。直到17世紀,自然哲學與哲學才開始有所區別。後來,為了更強調兩者不同,又將自然哲學改稱為自然科學。這種詮釋強調,自然科學專注於研究自然現象與相關自然定律,包括物理、化學、生物、醫學、數學、天文學等領域。
將科學所倚賴的治學理論與治學精神延伸至其它領域,現代學者開展了探討人類社會的社會科學。現今,科學這術語可以廣義指稱關於某論題的可信賴知識,如經濟學、政治學、法律學、語言學等。
特色條目
暴龍,是一種大型的肉食性恐龍,身長約13公尺,臀部高度約4公尺,體重約6.8公噸。暴龍生存於白堊紀末期的馬斯垂克階,距今約6700萬年到6550萬年,是白堊紀-第三紀滅絕事件前最後的恐龍種群之一。化石分佈於北美洲的美國、加拿大西部,分佈範圍較其他暴龍科更廣。如同其他的暴龍科恐龍,暴龍是二足、肉食性恐龍,擁有大型頭顱骨,並藉由長而重的尾巴來保持平衡。相對於牠們大而強壯的後肢,暴龍的前肢非常小。暴龍可能是種頂級掠食動物,以鴨嘴龍類與角龍下目恐龍為食,但有科學家認為暴龍是種食腐動物。雖然目前有其他獸腳亞目恐龍的體型與暴龍相當,或大於暴龍,暴龍仍是最大型的暴龍科動物,也是最著名的陸地掠食動物之一。
優良條目
咖啡因是一種黃嘌呤生物鹼化合物,對人類來說是一種興奮劑。存在於瓜拉納中的咖啡因有時也被稱為瓜拉納因子,而存在於瑪黛茶中的被稱為馬黛因,在茶中的則被稱為茶毒。它存在於咖啡樹、茶樹、巴拉圭冬青及瓜拿納的果實及葉片裡,少量的咖啡因也存在於可可樹、可樂果及代茶冬青樹。總體上來說,作為一種自然殺蟲劑,在超過60種植物的果實、葉片和種子中能夠發現咖啡因,它能使以這些植物為食的昆蟲麻痹因而達到殺蟲的效果。咖啡因是一種中樞神經興奮劑,能夠暫時的驅走睡意並恢復精力。有咖啡因成分的咖啡、茶、軟飲料及能量飲料十分暢銷,因此,咖啡因也是世界上最普遍被使用的精神藥品。在北美,90%成年人每天都使用咖啡因。
每日圖片
由火星勘察衛星拍攝到正在降落中的鳳凰號,圖片裏的撞擊坑寬10公里,非正式命名為「Heimdall」。雖然看起來鳳凰號似乎正要降落到這個撞擊坑裏,但鳳凰號實際是在撞擊坑外面,相距有20公里之遠的空中,這是因為並非由正上方拍攝。降落傘與登陸器的全解析度影像,經過改良後,顯示於圖左下角小圖。
人物
布萊恩·科比爾卡(1955年—)任職為美國史丹佛大學醫學院分子和細胞生理學教授。他也是ConfometRx,一家專注於G蛋白偶聯受體的生物技術公司的共同創辦人。在2011年他成為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2012年因在G蛋白偶聯受體方面的成就與羅伯特·萊夫科維茨共同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科比爾卡是波蘭裔美國人,他的祖父和父親是麵包師。他與妻子田東山育有兩個孩子。
新知
< 科學新聞動態
下列日期是新聞發布時間,而非事件發表或發現時間
2022年焦點新聞
- 1月6日——中國天宮空間站經過約47分鐘的跨系統密切協同,太空站機械臂轉位貨運太空船試驗取得圓滿成功,這是中國首次利用太空站機械臂操作大型在軌飛行器進行轉位試驗[1]。
- 1月10日——美國馬里蘭大學醫學院團隊實施豬心轉基因移植至57歲男性人類大衛·貝內特,為全球首成功例。[2]
- 1月15日——南太平洋島國東加附近海域發生海底火山噴發,該國對外通訊幾乎斷絕,產生的海嘯對太平洋沿岸國家造成衝擊。
- 中度熱帶風暴安娜捲襲馬達加斯加、馬拉威、莫三比克,115人死亡,同時造成馬達加斯加首都安塔那那利佛水災。
- 1月24日——發射升空三十天後,詹姆斯·韋伯望遠鏡(James Webb Telescope)已經在太空中抵達其將要觀測宇宙的位置。這個被稱為拉格朗日L2點(Lagrange Point 2)的位置,在地球陰面之外100萬英里(150萬公里)處[3]。
2021年焦點新聞
- 12月25日,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發射升空,正式取代不敷使用的哈伯太空望遠鏡。
- 11月24日,雙小行星改道測試探測器成功發射。
- 9月24日,首批採用CRISPR基因編輯技術生產的番茄上市銷售。
- 4月29日,中國天宮太空站的首個核心組件正式在軌運行。
- 4月19日,搭載於毅力號火星探測器的無人直升機機智號在火星表面完成飛行。
- 3月24日,事件視界望遠鏡合作組織公開了M87超大質量黑洞在偏振光下的影像,為人類史上首次捕捉到黑洞影像。
2020年焦點新聞
- 10月6日,羅傑·潘洛斯、安德烈婭·蓋茲和賴因哈德·根策爾因對於黑洞的傑出研究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 6月15日,德國法蘭克福大學教授研究團隊做實驗首次證實九十年前阿諾·索末菲提出的理論:當光子撞擊到單獨分子並且使其發射出電子時,該單獨離子會朝著光源移動。
- 5月6日,歐洲南天天文台研究團隊宣布,在恆星星系HD 167128觀測到距今為止距離地球最近的黑洞。
- 1月30日,一篇有關新型冠狀病毒在流行病學上的病例研究發表於新英格蘭醫學期刊,其中一項發現為德國有可能存在無症狀傳播者。
- 1月21日,《中國科學:生命科學》發文指2019新型肺炎病毒(2019-nCoV)通過S-蛋白與人體血管緊張素轉化酶互作的分子機制,來感染人的呼吸道上皮細胞,進而引起嚴重肺炎症狀。
- 1月11日,《柳葉刀》期刊發文,呼籲保護中國醫生使其遠離暴力傷害。
2019年焦點新聞
- 11月8日,科學家宣布利用阿塔卡瑪大型毫米波/亞毫米波陣列望遠鏡(ALMA)發現一顆誕生於4000萬年前的恆星的碎片盤中仍存在遠超預期的高含量碳氣體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Letters 。
- 10月8日,因為對於人們了解宇宙演化與地球在宇宙裡的席位做出貢獻,吉姆·皮布爾斯、米歇爾·麥耶和迪迪埃·奎洛茲獲得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 9月11日,天文學家首次在位處適居帶的太陽系外行星K2-18b的大氣中發現水分的存在。
- 7月31日,大型強子對撞機的超環面儀器實驗團隊找到光子與光子散射的確切證據,超過背景期望值8.2 個標準差。
- 7月15日,美國NIST研究團隊發展成功當今最準確的時鐘,Al+離子鐘,準確度為1018分之一。
- 5月22日,阿貢國家實驗室實驗團隊發現新超導材料三氫化鑭,其臨界超導溫度為-23C,是至今為止最高溫度。
- 4月10日,事件視界望遠鏡團隊宣布,首次成功觀測到在室女A星系中央的超大質量黑洞。
- 3月29日,麻省理工學院實驗團隊報告,暗物質實驗ABRACADABRA 第一回合並未發現任何軸子存在的蛛絲馬跡。
- 3月21日,雪城大學教授薛爾頓·斯同恩的研究團隊做實驗證實,魅夸克的物質與反物質對於衰變具有不對稱性,這可能是物質宇宙形成的重要因素。
- 3月15日,使用緲子探測器,塔塔基礎研究學院的研究團隊發現,雷暴可以產生高達13億伏特的電壓!
- 2月21日,以色列的月球著陸器Beresheet嘗試登陸在月球澄海北端失敗,其中Arch Mission Foundation內含數以千計水熊蟲的貨物散播到了月球表面。[4][5]
- 2月13日,NASA宣佈「機遇」號火星車任務正式結束。
- 1月3日,中國國家航天局的探測器嫦娥四號成功在月球背面南半部的馮·卡門環形山著陸。
參考文獻
- ^ 首次 中國太空站機械臂轉位貨運太空船試驗成功. 中國時報. 2022-01-06 [2022-01-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06).
- ^ Michael O'Riordan. David Bennett, First Transplant Recipient of a Pig Heart, Dies. TCTMD. [2022-12-18].
- ^ 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已到達最終觀測位置. BBC News中文. 2022-01-25.
- ^ Solidot | 水熊虫通过坠毁的以色列飞船散播到月球表面. www.solidot.org. [2019-08-31].
- ^ Solidot | 以色列月球登陆器登陆失败. www.solidot.org. [2019-08-31].